呼和浩特:“一村一品”铺就老区致富路

2014/09/22  浏览量:     

  “得胜沟中红旗扬,公山湾里战歌响。人民支前故事多,至今犹记韭菜庄。烈士忠骨遍山岗,青山血染飘芳香。领袖亲创根据地,老区精神万代彰。”这是一首歌颂老区的歌谣,内容从北到南囊括了我市大青山沿线几个知名革命老区的抗战故事。作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人们耳熟能详,更值得一提的是武川县德胜沟,作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部,这里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小延安”。

  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在峥嵘岁月中曾用一个个真实的斗争片段、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谱写出了壮丽的革命篇章。然而就是这些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等原因,相当一段时间却成为了发展落后的代名词。目前我市所辖9个旗县区中,有6个是革命老区,即:武川县、土左旗、新城区、赛罕区、和林县、清水河县;另外还有26个革命老区乡、镇,218个革命老区村。

  靠天吃饭,是很多老区村民的生活生产现状,因为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山区,山大沟深的地理优势便于当年作战,却也成为如今当地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老区人民的纽带——老区建设促进会应运而生。2009年12月,我市经批准正式成立呼和浩特市老促会。

  如何针对不同地域特色和发展实际,为老区发展注入新动力,改变老区人的意识和观念,带动他们共同致富呢?多年实践让呼和浩特市老促会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实施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一村一品”是指以村为基本单位,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使一个村拥有一个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

  五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清水河县北槽碾村村民李玉华返乡发展养殖业,在当地注册成立了永和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养殖雏鸡和仔猪。村民翟瑞德以不到100元的价格从合作社购进了30只雏鸡,为什么能如此便宜呢?原因就是得到了市老促会的资金补贴。“孵化出鸡苗给我养,养大后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我从每只鸡身上纯收入30块钱。”翟瑞德说。

  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党委书记李军告诉记者,合作社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上老促会扶持一部分资金,再加上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实现了农民的收入增长,等于把资金扶持到了农民身上。据测算,1600户生活在北槽碾村周围的农户,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中相较以前,户均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在市老促会的帮扶下,采取‘一村一品’的扶贫模式,把产业模式转移到以养殖业为主,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李军介绍。

  据了解,不仅是清水河县,从2009至2013年,市老促会累计在六个旗县区实施“一村一品”项目251个,总投资18609万元。其中,市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其余由旗县区配套和企业自筹,主要用于扶持老区村发展肉羊、肉牛、山林虫草鸡等养殖业,种植蔬菜、甜玉米、牧草以及进行小杂粮加工等。五年来,全市老区受益农户已达27782户、97454人,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目前,市老促会充分调动53个理事单位、28个常务理事单位、113个会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联系协调,通过项目正在逐步建立老区发展的载体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