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呼和浩特:新质生产力在高标准农田“乘风破浪

2024/04/15  浏览量: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老区呼和浩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凌乱分布的散田变成集中连片的良田,积极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让春耕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放眼望去,田野上、阡陌间,各种高科技设备、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新技术、新方法大显身手,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碰撞,正成为老区新的田野风景。

新装备·为耕种模式注入“智慧”基因

走进赛罕区金河镇碾格图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一块块初现雏形的农田错落有致。大型机械穿梭在田间地头,土地平整、土方回填、田埂修整等工作有序进行,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数字农业示范区,碾格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引进的“喜耕田·一体化云首部”设备为今年春耕备耕注入了“新活力”。

作业现场

据了解,“喜耕田·一体化云首部”设备是一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相比一般的水肥施用方法,水的利用率提高30%~40%,肥料利用率提高20%~30%,农作物品质更佳,同时省工省时,利于大规模种植。“通过手机App操作,不用人工下地去开阀门浇地,可以浇灌400多亩田地,寿命长达30年,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操作,可有效提高收成降低成本。” 华维可控农业(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分院院长梁海向记者介绍。

“有了智能化系统,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靠经验,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能降低肥料使用率约20%,灌溉过程中能节省约70%以上的人工,根据‘四情’监测系统(苗情墒情灾情虫情)按需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模型建立一套高标准化的数字农业种植模式,提升整个项目区的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管理水平。” 赛罕区金河镇碾格图村党支部书记郭永钢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玉米作物增产能力27万公斤,年平均增产效益为64.8万元,大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不同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如今“数智”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青城大地的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

“打开App就能查看农田环境的温度、湿度、土壤PH值以及光照强度等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春季土壤墒情。” 在土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左旗阿勒坦农牧业公司的技术员王宏兵一边操作着手机,一边向记者介绍,“通过App,可以查询虫害和土肥知识,还可以远程查看和控制井房用水量、用电量。结合综合监测站、传感器、控制阀等物联网设备,农田智慧平台能综合监控到地块的生长情况、叶面表现、虫情监测,对农事过程进行监测,提供施肥和管控建议。”

2021年,示范区核心区全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在园区建设全区首个高标准农田智控、智管、节效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土左旗农田智慧平台,为土左旗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耕种、养护、监管提供数字化支撑。

采用装载北斗导航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机正在作业

土左旗农牧局副局长赵朝鲁向记者介绍,土左旗连续5年持续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118.92万亩。以农业节水为核心,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以滴灌为主,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可节约用水90吨,呈现出省资源的特点。

市农牧局副局长郭旭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包括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等系列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零零散散的‘粮地’整合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地’,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田间道路通达率低、机械化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等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

土左旗塔布赛乡开展农机培训现场会

郭旭介绍,总体看,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6.2万亩。从建设类型看,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2万亩,渠道衬砌项目150.2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项目4万亩。今年,我市成功争取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4.79万亩,其中,新建14.54万亩、改造提升10.25万亩。另外,推广实施“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87万亩,总投资44396.86万元。眼下,我市采取改造提升和新建项目相互结合进行;突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效果,先流转后建设;通过因地制宜设计、自愿申报、自筹资金、自主建设等举措,加快推进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计划于4月20日之前开工建设,今年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

新技术·赋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春播在即,土左旗海流图生态农牧业园区的工人们正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深耕深翻和平整土地作业。今年,土左旗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覆盖到了该园区,也标志着土左旗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联动即将结出硕果。接下来这里将打造生态农牧业的“样板间”,成为展示现代农业改革成果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经过多年盐碱地改造,内蒙古农业大学海流图生态农牧业园区的5500亩土地已改造为适耕农田。除了生态牧草及大田种植区,还建设有日光和智能温室、精品农业和林果种苗种植等区域。围绕“地水种技 粮肉乳草”八项重点任务,以海流图生态农牧业园为核心区,将拓展周边32万亩土地,努力打造“一园三带八片区”的整体布局。

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志强向记者介绍:“我们要做一些盐碱地改良成果示范区,打造玉米、小麦、苜蓿的示范地。”

“喜耕田·一体化云首部”设备

赵朝鲁介绍,2023年,土左旗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完成盐碱地改良利用2万亩。今年以来,土左旗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旗9.5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计划实施2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通过机械深耕、铺设浅埋滴灌、增施有机肥和土壤调理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板结度、有机质含量以及酸碱平衡,为秋收打好基础。

“今年,我市计划实施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8个,项目实施后,亩均投资由18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有效提高亩均建设标准,达到节水效果显著、粮食增产显著、耕地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显著的效果。”市农牧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兰文奎向记者介绍,“亩均建设标准提高了以后,我们要突出智能化,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特点,积极推广运用‘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台长井长制管护’等14种模式,为全市提升粮食单产、提升耕地地力、实现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装载北斗导航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拖拉机可以笔直前进,规律地进行旋耕作业,8小时可播种40亩。如果用人工播种,同样8小时,三四个人仅可播种十多亩地。” 4月8日,在土左旗塔布赛乡的内蒙古鑫阳农机公司里,一场针对玉米单产提升的农机培训现场会正在进行。

现场会上,技术员针对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点播技术等先进农机操作技术进行了讲解演示和实地操作。

智能灌溉手机控制系统

“为保障玉米出苗率和种植密度,今年土左旗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引进了40台北斗自动导航农机具,引进新机具后玉米种植每亩可以达到6000—7000株左右,相比之前传统的耕作方式每亩可以提升1500株左右,通过现场培训让农机手熟悉操作流程和驾驶技能,为今年全旗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土左旗农牧局农机推广中心主任刘瑞飞说。

技术护航,未来可期。郭旭介绍,我市充分利用各级农牧部门推广、土肥、植保、种业、农机等专业技术力量,整合人员和技术,集成组装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操作简便易行的高效生产技术模式,进一步提升高产技术应用覆盖率和到位率。整合全市各级农业科研、农机推广技术专家的力量,推动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春耕备耕技术保障工作体系。

“慧”耕田畴,沃野生金。从随意施肥到配方用量,从耕牛种地到“铁牛”奔驰,从面朝黄土到“藏粮于技”,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呼和浩特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让耕地变好了、产量变高了、效率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