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沟司令部遗址

2022/07/13  浏览量:     

大青山位于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中段,东西绵延700余里,南北宽百余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及贺龙、关向应、肖克,明确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八路军120师一部组建了大青山支队,在司令员兼政委李井泉的带领下,挺进内蒙古开辟并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底,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大青山支队主力随120师开赴冀中抗日根据地,仅留下4个连的兵力和独立第4支队共500余人,继续坚持大青山地区的抗日斗争。1940年初,李井泉调往晋西北,姚喆担任司令员,开始领导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使其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牵制和粉碎了日军南下、西进,以形成对陕甘宁边区包围的计划,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扩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外翼,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位于武川县境内大青山深处的得胜沟,曾是当年绥远省委、行署和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司令部驻地,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塞外“小延安”。如今,70多年过去了,一个以当年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司令部遗址为核心、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经初具规模,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

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司令部遗址位于得胜沟村,经过残酷的战争洗礼和7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里的红色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司令部、教导队、供销社、枪械所、卫生队等十几处革命遗址已重现当年的风貌。

司令部设在村中部的一个台地上,为一堂两屋3间土房,东面1间是姚喆司令员的住所,西面一间是工作人员的住所,堂屋为办公室兼会议室。1938年至1941年间,姚喆司令员一直住在这里。在这个简陋的窝棚里,姚喆、白成铭、宁德清三人经常挤在火盆旁,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讨论,领导部队,指挥战斗。由于屋内面积过于狭窄,姚喆司令员经常坐在门前的树墩上,伏在一个石磨盘上办公,部署战斗任务。

在得胜沟村东南有一条山沟,从沟底到沟顶窄的只剩下一条缝,沟两边长满了茂密的灌木和杂草,当地老百姓叫它“钻天沟”。在沟的上头一个洼地中,有一个坐北朝南用石条垒成的半地下的土窝棚,八路军大青山游击支队进驻得胜沟后,支队长兼政委李井泉就工作生活在这里,指挥大青山军民抗日游击战争。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日子里,在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李井泉写出了《一年来的大青山游击战争》一文,对指导和坚持大青山抗日斗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李井泉驻地南35米处有一个电台遗址,是大青山游击支队电台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1941年春,大青山游击支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政军干部训练的指示精神,以及原有干部损失大,新干部缺乏斗争经验的实际情况,决定建立干部教导大队,对部队和地方基层干部进行训练。姚喆司令员亲自兼任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央特地从延安抗大派来2位教员。教导队编为3个排,10个班,每期训练100多人。当学员较多,屋内坐不下时,教师就把小黑板挂在村里的一棵老榆树上,给围坐在地上的学员们上课。教学内容除了政治、军事等内容外,还设有文化课,截止到1942年10月,教导大队共举办了4期,训练连排级干部及游击队队长四五百人。

大青山游击支队卫生队只有五六间土房,共有医护人员20余人,在敌情复杂、环境恶劣、缺少医药的情况下,卫生队的医护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为支队领导和指战员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障。

由于战斗的频繁、残酷,加之敌人的严密封锁,部队的武器弹药异常缺乏,为保证战斗的胜利,支队建起了枪支修械所。战士们自己动手,修理枪械,有力地保障了战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