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浏览量:
盛夏的大青山,夜晚除了繁星点点并没有多余的装饰点缀。凉风习习,就连夜风拂过草尖发出的沙沙声都听得格外真切。然而山脚下的革命老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此时却是另一番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恼包夜景。 (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恼包,很“老”,它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恼包,很“新”,是因为它以“网红村”的身份活跃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平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青山前坡沿线生动实践的缩影。
“这里常去常新”
开始,恼包村因如江南水乡一般的村景刷爆了呼和浩特市民的“朋友圈”。再后来,人们发现它是变化着的。
“我从2018年看到恼包村的短视频就喜欢上了这里。”来自陕西榆林的游客郑友友笑着说,“我以为来一次就够了,没想到我每年来,这里给我的感觉都不一样。”
和郑友友一样,在呼和浩特当地人张宇的眼中,恼包村就好像是他亲眼看着慢慢建成的一样。
“先是‘江南水乡’游园区,然后是桃李源民俗大集、恼包之眼、恼包水世界,后来又有了游乐场,还开始办恼包音乐节,搞跨年灯光秀、烟花秀,这些都让人对这个村子越来越着迷。”张宇在形容恼包的时候,还用了一个网络用语“养成系”,“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味道”。
2023年恼包生态音乐节现场。(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与棱角分明的现代楼房坐落于一处湖光山色之中,微风一起,碧波荡漾。“晋”味十足的民俗大集和超现实风格的恼包水世界比邻而居。颇有“迪士尼”韵味的游乐场与恼包摩天轮南北呼应,别有风趣。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是恼包村所秉承的建设理念,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断“升级”展现“多面”,在“绿色”底板上尽情挥毫泼墨。
“此心安处是吾乡”
“风景这边独好”的恼包村具有了“磁吸效应”,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更让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回乡创业。
孙学平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见到家乡人气越来越高,孙学平决定返乡创业。村“两委”根据他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需要,指导孙学平在恼包村游乐场里开办了碰碰车乐园项目。
自2021年营业以来,孙学平家每年收入30万元左右。
“在外打工又辛苦又照顾不了父母,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孙学平告诉记者,“其实当时家里人也曾担心,但是我对咱村发展有信心。”
与孙学平不同,李飞并不是恼包村村民,而是曾在大学城打工的“外来户”。当恼包村随着抖音火遍全网的时候,李飞“嗅”到了商机。
“刚开始我就是每个周末从恼包村附近的大学城带上一些零食来恼包贩卖,赚些差价。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我就干脆租下了一个商铺在恼包扎根了。”李飞说,虽然不是本村人,但他希望恼包越来越兴旺,“有句诗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觉得挺适合我的。恼包虽然不是我的老家,但是它让我心安,那它就是我的家乡了。”
“村子整体好了,我们村民的生活也跟着好。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干什么,教会农民怎么干。”恼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说,“同时,我们村干部也要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把握产业结构。”
为此,恼包村陆续成立了文化旅游、影视传媒、酒店餐饮和物业管理、给水供热等企业,一切朝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恼包村全景。(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恼包村目前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村集体搭建的文旅产业平台年创收达10.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2023年的5万多元,增长了30多倍。
“村民真正实现了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发展红利。”李恒彪话语间充满了自豪。
恼包没有“飘”
村子火了,钱包鼓了,恼包没有“飘”。
为了让外来的游客感受到恼包村的时代变化,更让村民们牢记自己的“根”与“魂”。在恼包村建设之初,首先向公众开放的就是文化大院。
“恼包村里的文化大院很有深意,有村史馆还有成果馆和民俗馆。”在呼和浩特出差的彭先生,慕名来到恼包村之后,第一站就到文化大院参观,“里面陈列的每一件实物、每一张图片都见证着恼包人建设家园的艰辛和作为。”
不仅是外地游客,许多恼包村民也会时常来文化大院逛逛。
“咱们这个大院建得好,里面都是村里的老物件、老故事。”村民索女看着村史馆里的照片对记者说,“有了这些,我们的儿孙就知道这是过去的恼包。记得过去的苦,才能懂得现在日子的甜。”
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前”,乡风文明建设更不能“落在后”。
2023年恼包村元宵节活动现场。 (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节日里的恼包村总是独特而红火,非遗展示、社火表演、年货大集,村民们在浓浓的中国节里感受着新时代的新变化。
“亲家母,不对,大妹子,我来跟你商量两个娃儿的婚事了!”在恼包村民活动中心,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二人台正在彩排。
台上演员一板一眼、有模有样,台下观众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不时还会爆发出阵阵笑声。
正在排练的“恼包故事”。(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把村里移风易俗的事儿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给村民看,这是恼包村的特色,在润物细无声中让文明新风吹进心底。
在精心培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更是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在文化活动上做文章,恼包村由内而外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如今的恼包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宜居宜业。
恼包的蝶变,仅仅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大青山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新农村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范例之一。
敕勒川草原风景。(来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融媒体中心)
以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新城区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
恼包村、水磨村、野马图村、生盖营村……24个新农村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风光秀美处,一个个业态前沿、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的产业项目日渐壮大。
新城区新农村的蝶变之旅还在继续,就如恼包村的故事一样,正在大青山下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断“更新”。